2021年,全国税务系统把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减税降费决策部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累计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一个个跳动的数字,勾勒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彰显了减税降费落地生根的精彩进程,让企业负担更轻、市场更活、信心更足。
两会代表委员是党和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感受税收政策脉搏、推动税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国两会前夕,代表委员在为减税政策叫好的同时,也为过去一年的减税降费政策和税务部门的高效落实点赞。
税惠添薪 续航科技创新动能
创新研发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续航力”。减税降费政策的一个重要锚定对象就是企业的研发行为,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创新,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进入徐工生产车间,工业机器人手持焊枪,在飞溅的焊花下,迅速加工出一个又一个设备部件。这是全球起重机领域第一个大型结构件智能化生产车间,拥有能够兼容18道工序、生产20多种产品的高科技智能生产线。为了打造这条国际领先的智能生产线,徐工累计投入研发费用1.3亿元。
税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坚定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决心,徐工智能制造研发实现大突破,成长为我国装备工业标志性品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拥有发明专利1972件,发布国际标准4项。
“徐工的发展与税收政策支持密不可分。”全国人大代表、徐工技术中心副主任、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质量部部长、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闫丽娟说,“税务部门‘专户专员化’开展政策宣传和税收服务,让徐工提前享受2021年前三季度14亿元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收2亿元,并享受出口退税11亿元,让我们在产品研发创新上更有了底气,我们有信心让企业屹立于世界强手之林。”
与徐工一样,在创新之路上享受到税收优惠扶持的还有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玉柴享受减税降费超1.5亿元,其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一项就享受到了6100多万元的企业所得税减免,让企业更有底气大胆投入科技研发。”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内燃机装试工种技能大师许燕妮说,“税务部门配备‘首席服务官’,让玉柴轻松享受税惠红利,助推企业量产双升,其中发动机销量超59.53万台,同比增长11.37%。”
对制造业企业而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无疑是去年减税降费的“重头戏”。两度“升级”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提前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免税额3333亿元,有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不少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表示,税收政策红利落实落细,让市场主体创新的信心更充足。
成立于1995年的哈尔滨凯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型、技术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营业收入约2.1亿元,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102万元,预计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229.2万元。“公司发展壮大离不开自主技术创新,更离不开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特别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的提高,为我们注入了资金‘活水’。”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凯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田立坤表示。
近年来,我国坚持把减税降费作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先手棋”,着力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通过减税降费来推动经济增长。
“公司从一个小小的制药厂发展成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示范企业、全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离不开税务部门的支持。2021年,仅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就达到7800多万元,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伟表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去年企业敢把营业收入的10%投入到研发中,靠的就是减税降费政策给予的底气。
精准施策 助企实现逆势突围
“2021年,面对全球汽车供应链的严峻挑战,公司的智能电源控制器的市场占有率逆势上扬。成绩的背后,是税务部门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实实在在的便民办税举措。”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付红玲由衷地为江苏税务点赞。
“在全球经济受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政策红利减轻了资金流的压力,也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去提升竞争力。”付红玲说,2021年云意电气不仅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5500余万元,还享受了1700万元的出口退税,加快了企业产品的智能化研发进程。
危机之时,提振企业信心、保障企业运转成为关键。全国人大代表、承德颈复康药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沈明介绍,2021年12月,由于冬季药品销量增多,年底应缴税款数额较大。当地税务部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帮助办理税款缓缴800余万元,缓解了企业流动资金压力。“正是因为税收政策的扶持,我们产品的生产研发没有受到影响,良好的发展势头得以延续。”
同样感受到减税降费“温暖”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城摞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州海龙集团董事长徐晓。“2021年,面对汛情、疫情两场大考,一边是不断增加的资金压力,一边是加大投入的迫切需求,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徐晓坦言,“7.20”特大暴雨后,灾后重建工作又遭遇疫情冲击,税务部门精准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快速响应企业涉税需求,仅旗下的河南省山凤实业有限公司,就办理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880万元,盘活了企业资金,加快了项目建设。
近年来,系列减税降费优惠政策接续出台,成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为确保税收优惠政策尽快落地,各级税务部门切实转变作风,跟踪问效服务,推出系列举措,让企业获得“极速体验”。
“去年,疫情反复、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各种困难叠加。减税降费政策的精准落地,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全国人大代表、非凡实业总经理黄礼辉也分享了自己的喜悦:“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916万元,高新技术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优惠262万元,出口退(免)税1948万元……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全自动化生产线2条、研发项目7个,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
税收优惠带来的不仅是真金白银,更不断提振了企业发展的信心与底气,在关键节点实现“突围”。“持续的疫情对酒店、餐饮行业的冲击巨大。一方面市场出现不同程度萎缩,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员工工资、租金支付等刚性支出。”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明宇集团董事长张建明直言,疫情影响最严重时期,集团主营收入下降约七成,企业现金流一度十分紧张。
“明宇集团从重启经营到有序复工再到完全复苏,一直都有国家政策鼎力支持,一路都有税务部门悉心护航。”张建明表示,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减税降费政策及时出台、迅速落地,企业资金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近4500万元的税费优惠,有效对冲了市场低迷带来的影响,帮助企业快速走出阴霾,重新焕发活力。
惠民利企 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新年伊始,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小寨坝的磷煤化工基地园区里,一片繁忙景象。在这里,贵州磷化集团开迪公司高温石膏项目二期工程正式开工。8个月后,一条年处理磷石膏90万吨的生产线将为“绿色”磷化工产业蓝图再添新彩。
“环保是发展的前提,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是发展的助力。”面对集团成立三年来的近10亿税收优惠账单,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表示。
减税降费是减企业之负、增民生之福、保发展之稳的关键之举。如何把涉及主体税费种类、覆盖所有市场主体、兼具多个时间跨度的一系列减税降费“真金白银”从“纸上”落到“账上”,让一揽子利好政策化为企业自信前行的发展良策,考量的是税务部门为纳税人纾困解难的初心、让市场主体切实减负的决心和实打实兑现政策的细心。
“集团成立以来,各业务板块间深度协同、耦合联动,产业效益不断增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21年,货物及集装箱吞吐量双双进入全国前10名,不锈钢生产规模稳居全国前3名……税惠红利成了我们企业资金链条的粘合剂。”全国人大代表、北部湾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延强说,北部湾港集团2011年至2021年累计享受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减免超25亿元,2019年至2021年累计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约4.27亿元,税收的“减法”,无形中转化成了企业发展的“加法”。
对于受惠民营企业而言,多一点“降”,都意味着发展的希望。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工商联主席、厦门恒兴集团董事长柯希平就有这样的体会。“2021年对民营企业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2021年公司享受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生活性服务业加计抵减政策、社保费优惠等10余项减税降费政策,累计达2600万余元。”柯希平说,税负小了,企业就能实现“轻装快跑”。
随着阶段性税费缓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享受提前等优惠政策的渐次落地,市场主体正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内生动力。“去年我们不但享受了171.7万元的社保费减免,还享受了四季度缓缴税款121.93万元。减税效应不仅盘活了资金,减轻了负担,更增强了企业发展壮大的信心,抢占市场份额的勇气也越来越足。”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综艺集团董事长昝圣达坦言,国家及时推出的系列减税降费政策,让他心里有了底。
正如昝圣达所言,35年的时间,从一个只有21台缝纫机和几间旧厂房的小绣衣厂,到在全国拥有40余家分公司覆盖清洁能源、信息科技、医药制造和金融服务等领域的综合集团,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扶持。
谈及税收政策的支持,全国人大代表、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锦兰也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最近,我们年产35万吨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扩建项目(一期)电镀线正式运行,去年5489万元的税收优惠,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如今二期项目用地也已获批,届时兴达公司戴南基地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化钢帘线生产基地。”